滔滔汉礼万代传,一言一行尽贤思。汉礼,即汉族的礼仪,承载了千年的智慧与审美。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院青年志愿者中心组织志愿者前往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开展“五育并举承薪火,共襄国学续文脉”国学支教第一期活动,带领同学们感受汉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第一期活动中,志愿者带领小学生走进汉礼国学课堂,同品先人之姿,共寻礼仪之美。汉礼是华夏文明中最为丰富和完善的礼仪制度,蕴含着尊师重道、孝亲敬长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课程伊始,志愿者以“西周五礼”为例,询问何为五礼之冠,同学们积极举手,踊跃回答。志愿者就同学们的回答,详细地讲解了“西周五礼”的具体内容和适用场合。随后,志愿者借助古画资料讲解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汉礼中的日常行为礼仪和待客礼仪,同学们兴致高涨,在互动中对汉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志愿者讲解了拱礼、揖礼、叉手礼、万福礼等汉礼见面礼仪的相关知识,从左右次序和俯身幅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汉礼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志愿者通过生动的示范,展示了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的规范动作,并解释了这一礼仪在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下的微妙变化,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古代礼仪的细腻与讲究。志愿者通过寻找《韩熙载夜宴图》中“谁在行叉手礼”等小游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叉手礼基础知识和行礼动作的了解。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志愿者以待客之礼中的迎宾和宴请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古人的宴请过程。在宴请环节,志愿者们详细阐述了古代宴会的座位次序及“导客入席,以左为尊”的礼仪原则,并邀请同学们上台扮演主人和宾客,通过展示宴请时的行礼规范来加深印象。这一座位次序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等级观念,更蕴含了对尊长的敬重和对秩序的维护。课程最后,同学们表示受益良多,主动展示自己学习到的行礼姿势。在展示过程中,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古代的拱手礼至今仍然在使用。志愿者借此机会引导同学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共同点。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千年文化浓缩于抬手俯身之间,汉礼带领同学们跨越时空,每一次行礼都仿佛在与古人进行无声的对话。学习汉礼,不仅有助于同学们认识汉礼,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更是于一拜一俯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图: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