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我校附属学校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社会合作处组织闽南师大附属小学、龙文附属小学、附属龙溪学校10名骨干教师于10月24日至26日,前往厦门市海沧区天心岛小学进行跟岗研修,实地参观校园环境,深度参与教研、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班级管理等活动。
24日,跟岗研修教师团抵达天心岛小学,天心岛小学为教师们制定了专项跟岗研修活动安排。研修教师团参观了整个学校的建设。这是一所主题非常鲜明的学校,他们以海洋为主题,从地板的颜色、学校楼的名称、走廊的布置、班级的一些文化建设和特色课程都将海洋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新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正实施“三单教学”的变革,也就是预学单、共学单和研学单,致力于“生本课堂”的实现。他们的这种实施模式很好地契合了当地的学情,让学生能够获得更适合自己的发展。

语文组
周三上午第一节课,是由天心岛小学的陈丹老师授课的六上《穷人》。陈老师以复习小说三要素为切入口,引导孩子抓重点概括资料袋里的内容。并巧妙设计了两组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词语。让孩子初步感知文本中人物形象。在课中的学习,陈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共学单,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整组上台展示-其余同学补充,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孩子。
第二节课是颜小玲老师的《黄山奇石》,颜老师课前就让孩子们一起背书,一下子就将孩子们从课间的嬉戏拉回到了课堂中,为整节课的良好开展奠定了基础。整节课印象最深的是词语拓展和“潮间带”教学,颜老师把词语拓展发挥到了极致,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量,有助于今后的学习。以为“潮间带”中的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在二年级不怎么能顺利开展,没想到这个班开展地很成功,孩子们都能分享自己的看法,属实是做到了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下午是梁振翰老师执教的《葡萄沟》,梁老师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了一个“旅行”的情境,采取了多种识字方法,十分生动有趣。本节课采用了“潮间带”展开教学,先是围绕共学单进行小组交流,再以抽签的方式,请一整组所有的成员都上台分享,让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梁教师很重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表达的训练,又很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整个课堂营造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和谐融洽、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周四上午听了林晓京的《女娲补天》,课堂上林老师扶放自如,承前启后,学生思考与表达并行。在课题中检测孩子前面学的策略单元的提问能力,并巧妙与本课的起因,经过,结果衔接起来;预则立,林老师重视学生易混之处,及时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点的分界线,重视重点的提炼,“神奇”在于现实中没有,神话中有,在于事物的神力……为后文编故事做好铺垫;在三学单任务引领下,整堂课学生积极,投入,思考,表达,师生共同探寻未知的世界,林老师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孩子。教师团思考,是单单给足时间小组讨论吗?教师团深知,背后更多的是老师是否把学生,学生的认知放在第一位,更多的是及时的引导,恰到好处的指导,这需要老师如何深入备课,如何提到自身素养。
紧接着是天心岛小学语文读书分享会,这又给跟岗教师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先是推荐书籍,经验交流,语文组长苏老师分享教师学生的阅读书目依据,年级老师代表进行阅读经验分享,分享如何确定学生阅读书目,学习单设计推进,最后日常跟进,具体可行。他们同样把三学单运用到此,最后分享教师共读一本书,进行卷入式交流。平时老师自己读,分享会上年级小组探讨集体完成思维导图,小组代表上台交流,教师团想认知与素养就在这一次次火花中触碰,提升。

数学组
周三上午,教师团深度参与了天心岛小学的校级教研活动。杨老师以《聚焦概念本质,发展空间观念》为题,进行了一场微讲座,从课标解读到单元教材分析,从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到单元整合重构再到实施路径,详细分析《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一单元如何进行整体教学。从单元内部关联结构分析“平行与垂直”,更好地链接了在平面内和四边形中的关系。接下来林老师上了一节聚焦生本课堂的公开课——《平行与垂直》。预学单是学生所画的两条直线,共学单是将他们的作品呈现在上面,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分类。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中辨析了平行与垂直,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点也得到了渗透。
下午是黄丽萍老师执教的《可能性2》。本节课为教师团展现了教材内容重构的落地化,将原本简单的课例放在预习单中完成,而将课堂时间聚焦在两色小球数量相等,可能性相同的实际操作活动中。同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素养也令人惊讶,不管是独立操作,或者合作交流再或者到台上去汇报,每个人都表现得训练有素,能够顺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每个人的想法产生碰撞,让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活跃性。
周四上午第一节是张燕华老师的《工程问题》,课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关注于“量的思想”与“率的思想”的选择与对比。同时也激发教师团思考:在生本课堂下,学生若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的点拨应该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预学单才是符合本课内容,能起到预习和导入作用?共学单的任务设置是否需要设置有同一层次的题型,关注学困生?还是逐层递进,有所提高地深入学习?
随后,邓阳洋老师为教师团带来综合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引导学生借由已学习过的身体尺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如何选取合适的标准作为测量时的“单位1”,最后更进一步的掌握如何估算具体的数据,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

英语组
周三上午,教师团观摩了六年4班林燕红老师的英语课《Unit 3 My weekend plan》。林老师由一首英语藏头诗《FESTIVAL》导入本课,既契合主题,又与本课的学习内容之一《FAMILY》的藏头诗相呼应,很巧妙。本课中林老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用when,what,where,how等要素来学习课文,帮助孩子梳理课文脉络,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全文。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复述课文故事,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的festival plan 鱼骨图和假期计划。林老师课堂目标明确,清晰把握重难点,通过“学习任务单”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林老师采用小组合作,个人展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既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下午教师团来到二年1班观摩了余冬梅老师执教的《At 7,I get up》一课。本节课余老师从歌曲Ten Indians导入,既复习了数字单词,又利用学生熟悉的英文儿歌来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接下来从细节提取,有层次递进式地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本意义的建构。通过Sam’s Mom送给他了一只bird引出本课重点内容Sam’s poster.最后加入融入式的角色对话将语言形式内化为自然表达,最后余老师渗透了保持健康良好作息的重要性,发挥学科综合育人价值。
周四上午,教师团聆听了陈悠然老师上的《Module 4 Unit1 I can jump far》一课。陈老师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多感官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情境中,通过感知、模仿、观察、思考、交流和展示等活动,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课堂上,陈老师突出听说,重视模仿,设计多途径的听说活动,借助图片、视频、手势等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引导学生在感知、理解、模仿和运用中习得语言,学会表达。针对词汇教学,陈老师通过自然拼读的教学引导学生感知单词的发音,发展拼读能力,拓展、积累词汇。陈老师通过模仿跟读、角色扮演、同桌互问、复述课文等应用实践类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所学语言。陈老师还深入研读语篇,挖掘语篇潜在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明白每个人都有他所擅长的地方。整节课,陈老师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语言活动的主体,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周四下午,教师团前往参观双十海沧附校,在孙副校长的带领下,大家进行了“校园漫步一小时”活动,感受不同学校的不同风貌。
最后,教师团回到天心岛小学,在研修反馈交流会上畅所欲言,分享这几天的所见所感所思,为本次研修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
学不可以已。在学校教育教学的道路上,闽南师大附属学校的老师们将不计千万里,执着追寻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成果。相信在采得百“花”后,通过自身的内化酝酿,终能结出闽南师大附属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成果之“甜蜜”。

(文/图:闽南师大附属学校)